當前節約型社會的理念倡導的是盡可能讓所有原材料和能源在“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這個循環的流程中得到充分利用。產品的包裝設計也應跟上時代,引入節約理念。本文就從食品包裝為切入點,展開節約型社會中關于食品包裝設計的兩點思考。
首先來看包裝設計成本的最小化。節約型社會是在肯定資源、環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平衡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因此要將節約理念引入食品包裝中,就要提早進行成本預算,將低成本意識貫穿于包裝設計過程的始終。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簡化的生產程序、損耗最少的物流運輸方式、最高利用率的回收手段為要求,滿足消費市場要求,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減少包裝設計的成本除了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消耗,從源頭上進行合理控制以外,如何處理末端產生的食品包裝廢棄物也是減少成本的途徑之。末端處理的主要方法有兩點。一是再資源化,它要求把廢棄物進行資源化處理后重新投入生產,形成一種物質循環式的資源利用模式。食品包裝設計中常用的紙材、木材等就可以選擇這樣的方式進行末端處理。再資源化不僅減少了對原始資源的消耗,還縮小了最終廢棄物填埋與焚燒等的處理規模;二是再利用,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即通過對生產余料、廢料以及報廢、淘汰物品的再利用來延長食品包裝的生命周期。產品在進行包裝設計時就應該考慮到再利用的問題,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培養食品包裝再利用的習慣,尤其是一些便于再利用的食品罐頭、盒子等。
其次來看影響節約型社會食品包裝設計的綜合因素。一是科學技術。食品包裝保護食品的外觀避免損壞,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同時保護食品的質量。食品是具有保鮮期的,對保存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條件都有要求,實現食品安全保護和預期貨架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包裝的原材料和生產工藝。因此包裝設計的技術應跟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而轉變,比如讓包裝運輸變的更高效,回收利用更便捷,甚至讓包裝可食用。包裝技術的發展可以提供更好的包裝質量,降低成本,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要,還能開辟新的流通渠道,改善后續的回收利用。尤其是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進程中,利用包裝技術減少原材料的用量和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大豆油墨、石頭紙、可食性包裝材料等新興的食品包裝設計材料都能降低包裝生產過程中的消耗和污染。例如以豆渣為原料的可食性包裝紙,豆腐渣這種食物纖維無味無臭,在室溫下可永久性保存,可以根據需要加工成溶解紙。加工溶解紙時,配以適當比例的山藥、低聚糖等可增加黏性。這種可食用紙可放心接觸食物,用水很容易將其溶化,是一種不用撕掉而可以食用的紙。食品包裝需要更多這樣的創新型技術,為節約型食品包裝設計提供更為廣泛的技術支持和更開闊的思路。
二是情感需求。包裝設計的目的除了保護產品,還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那么消費者需求有哪些呢?通常有三個層次:一是可以通過語言說明的外顯需求,二是可以通過行為習慣觀察到的潛在需求,三是非物質層面的情感需求。現在市場上的食品包裝設計幾乎都能滿足消費者的外顯需求,即實用功能的完好;潛在需求是在觀察消費者使用過程中表現出的行為習慣以及遇到的使用障礙,通過設計讓食品包裝的使用過程更佳流暢,讓消費者有良好的體驗;最后的情感需求來源于心理層面,現代生活節奏快、負荷重、人們心理壓力大,歸屬感與安全感變弱,所以近年來“情懷”成為各個領域的關鍵詞,懷舊和復古風潮來襲,消費者也樂于為此買單,食品包裝設計隨之也受到影響。
例如北京的傳統飲料“北冰洋”就帶著最初的包裝設計進入消費市場,勾起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的回憶。而“自然”也是消費者潛在的需求之一,環境日益惡化、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都增加了消費者對自然、單純的產品的需求,在食品包裝設計上適當加入肌理與質感,讓消費者在購買食品的同時通過包裝親近自然,通過肌理的觸感提升消費者感官的感受,更能引起消費者的共鳴。
RELATED INFORMATION
開創品牌的新時代。即刻與我們聯系:021- 6922 3125